English

在叩响新世纪大门之前

1999-01-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理论物理学的革命构成了20世纪科技辉煌篇章的开始,然而存在于它与基础理论间的鸿沟似乎不可避免地将被带入21世纪;氢弹爆炸之后,人们就梦寐以求地受控核聚变,由于几乎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也不得不继续成为人类下一个百年的难题;滚滚而来的网络化大潮把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在虚拟与现实空间的交织中地球越来越像是一个小小的村落;而克隆、小线虫基因图谱这样在短时间内广为流传却又令人似懂非懂的名词昭示着:在新的世纪,生命科学技术将大放异彩……在世纪更迭的边缘,困窘中有希望,难题中有机遇,正是科学技术的真实写照。

湖北教育出版社最近用3辑共计27本书的大手笔推出了一套《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丛书》,全景式的描绘了科学技术几乎所有重要领域的现状和走势。它的出版,业已在那些关注科技、关注未来的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它将为我们制定跨世纪的发展方略提供参照,同时也将在提高我们民族的科技素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下文是本报记者为此所写的专题评论。

 科学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这不仅意味着作为物质生产的强大力量,它已经使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依赖于迄今为止它所取得的成就;进而,科学哲学在这个世纪的空前繁荣以及形形色色的反科学思潮的此起彼伏都表明,科学文化在人类社会的话语体系中已经取得了绝对的支配权。因此,科学技术成为世纪末“反思与展望”热潮的中心话题,并为出版界所密切关注。

虽然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现有的科技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未来竞争的强弱,但是科技发展中固有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却使得未来充满了出人意料的戏剧性。这使得任何试图一劳永逸地取得科技竞争中优势地位的举动都显得徒劳,也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成为可能。当然,这种可能性能否转化为现实性,取决于发展中国家面对未来能否作出更为明智和准确的判断。

由于在信息资源和科技水平上的劣势,发展中国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丛书》正是中国学者为此付出的诸种努力的其中之一。书名中的“进入”两个字动态地说明了这套书的主题思想:当前的现实孕育着我们的未来,认识现在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未来。由于出版社的勇气和眼光,27本书的规模使策划者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当前所有重大科技领域和科研前沿的意图得到了充分保证,因此这套书可以说为我们顺利进入21世纪铺放了一块踏脚石。

尽管如此,这套书的策划者们也并不认为凭借他们的研究,就能对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达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在他们看来,要比较理想地做到这一点———抓住我们这个时代的精髓,唯一的办法是让更多的人能在这套书的基础之上讨论和关注我们的时代。而鉴于科学技术在这个时代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这几个方面是首先应该得到重视的。

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技术业已取得的成就并非都是令人自豪的,在能够使数十万无辜的生命在瞬间灰飞烟灭的核武器面前,恐怕没有人能够骄傲起来。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现代社会特有的种种疾病等等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迫使人们对现有的生存方式作出反思之时,人们不能不注意到科学技术在其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

于是,关于科技善恶的争执,关于科技是否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的辩论在整个20世纪都吸引了不少人的视线。虽然这样的争执和辩论通常都不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却不能因此而认为它们没有任何意义。毕竟,它使人们明白,“上帝说要有牛顿,于是一切顿成光明”这种启蒙时代对科学近乎宗教的崇拜是不可取的。科技不是万能的,它在为人类带来福祉之时也播撒下不幸的种子,人类理想社会的建立在依赖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之外,还必须有伦理道德、思想艺术的全面提高。

对科学技术价值的重新评判带来的后果是人们日益认识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将极大地影响到科技在未来的发展。各国政府在对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像“克隆人”这样的技术时的审慎态度都反映出这一点。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丛书》中关于军事科技、生物科技、环境问题的选题,充分地照顾了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作者们不偏不倚的叙述将能为你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提供很好的素材。

科学技术在未来会发生转向吗?

还原论的思维模式是近代和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可以还原为对简单事物的认识,并且对复杂事物内部微观层次的认识是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认识。这导致了对科学的分割越来越细,也导致了整个世界的图景在人们面前越来越支离破碎。由于近现代科技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还原论的思维模式得以大行其道数百年。但事情有了新的发展。

“夸克禁闭”难题虽然有望通过技术上的突破而得到解决,但它已经喻示出对世界无限可分割的不可能性;与此同时,以系统论、混沌论为先导的研究复杂现象的非线性学科所取得的进展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种整体的、有机论的思维模式正在科学之中萌生。虽然现在断言整体论的观念在未来将取代还原论的观念而形成为科学的主导思维模式还为时尚早,但在世纪末,对一些新的迹像更多的关注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历史已经证明,最初一些细微的失误在日后极有可能成为长期被动局面的祸根。

我们将如何选择科技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的领域是如此的广泛,以至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所有的领域中都能投下赌注。而像中国这样的穷国来说,有限的资金更显得弥足珍贵,它们该投向什么领域才有可能取得最大的收益呢?换句话说,我们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

只有在对科技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科研实力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当然,问题的最终回答者将是政府的决策部门,学术界对此所要做的只是把尽可能详细、准确的资料或是研究结果提供给决策部门。其中包括经过讨论之后达成的共识。

需要注意的是,如前所述,这套书的出发点并不在于解决上面提到的这几个问题,而只是想为更好的解答它们提供一种合适的参照并起到引导的作用。此外,围绕这套书仍然还有许多并非不重要的话题值得讨论,比如中国的环境问题,中国的人口、粮食、资源问题等等。

不过,对于许许多多的读者来说,上面的问题都显得过于深奥和学究气。更多的读者仅仅只会凭自己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来看这套书中的其中之一或是之几,他们或者只会对物质世界的玄妙莫测感兴趣,或者只是对深沉广袤的宇宙情有独钟。如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丛书》不能够吸引这些读者朋友的话,不论它的推出引起学术界多大的关注和讨论都不能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它们毕竟不是纯粹的学术著作,而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传播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是它们必须完成的另一项任务。由于策划者精心的选题和组稿,也由于作者们精益求精的作风,每一位读者想来都不会对他所喜欢的专题感到失望。以丛书之一,《征服天空之翼———跨世纪的航空技术》来说,作者的视野并未被局限在单纯讲解技术的发展和进化的狭小范围之中,而是从整个社会特别是现代战争以及当代民航客运的角度来讲述航空技术,其间穿插的趣闻异事、战争实录等都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为增加。当然,这不是个别的现象,可以说是整套书的写作风格。

十九世纪末,在洋枪洋炮的隆隆声中率先清醒过来的中国人发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呐喊,经过一百多年的抗争和求索,这句饱含民族主义色彩的口号被“科教兴国”的时代强音所替代。这两句话所包含的两个世纪末的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情感和心态可谓天渊之别,但是它所反映出的几代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渴望、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期盼却是共同的。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丛书》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类似的工作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渴望和期盼在下个世纪将不仅仅是梦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